疫情过后,工业领域产能的迅速复苏,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能源短缺。中国也遇到了与此类似的问题:2021年9月前后,中国国内开始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波及了10余个省份,对相当多企业正常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发展对于能源的过分依赖与业务连续性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也是从此刻开始,“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而是一个真正关系到企业现实业务稳定性的关键节点。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与“可持续发展”关联起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中国政府早在2020年9月就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被称为“30·60目标”)。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下决心摒弃以往依靠传统“用高碳排放实现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曾经是所有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模式,也是人类历史上所有高速发展经济体必经的发展阶段——转而去探索一条触及经济发展基本法则、涉及到经济发展理念、产业结构、生产力方式等各个层面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给中国企业实现3060目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经理 曹赟
“对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企业,首先应该是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国家的3060规划让这类企业必须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收益;其次是制造业企业,经历了2022年的断电后,这类企业自身对能源需求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性的要求就持续在增加。而且对于处在不同产业链当中制造业企业而言,一旦节能减碳目标实现,就能够将这种优势辐射给上下游企业,从而为自身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整个产业链上所有参与企业的一种激励。”曹赟,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经理强调,目前中国本土企业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从大环境方面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迅速,已经为企业构建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多元能源选择空间——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装机总量已经超过了煤电装机;而对于企业而言,目前更应该关注自身节能减排能力的建设,从而最终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为中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重点关注为应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信息科技服务。2022年,注意到中国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专门成立了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单元——数字化和新能源事业部,与施耐德电气一起,共同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实践“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方法论和技术解决方案。2022年年底,在施耐德电气首届可持续影响力合作伙伴奖中国区评奖活动中,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客户赋能奖”,标志着其已经在帮助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心得。
“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与施耐德电气的合作始于2011年,当时我们合作的业务主要是为行业用户提供关键电源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曹赟介绍说,这种合作在2022年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在曹赟看来:以往为行业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都是服务于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施的改造和优化,解决业务部门某些关键业务节点的需求和目标。而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企业相关的工作则从业务层面上升到管理层面,往往需要直接对CXO层面的企业高级管理者负责。因此更多需要提供的不是技术层面的节能解决方案,而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目标设计开始,为企业提供一整套直至规划设计实践路径、提供基本方法论和相关技术工具和产品组合的服务。
“我们坚持的一个大的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服务是基于管理层面的,而不是以往通过某个技术手段实现单个的节点的节能——虽然可能最后落地还是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但是我们一直坚持认为前期在管理阶段所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曹赟反复强调经过一年的实践所取得的心得: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节能减碳,首先需要从战略层面上为企业提供咨询。进而帮助企业梳理其碳资产,收集相关碳数据,通过数据量化和可视化,建立其能耗模型。最终,利用我们与施耐德电气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帮助企业构建一个能够有效节能减碳的系统。
具体来看,曹赟介绍说,在相关战略层面上,“首先是我们的目标是与客户一起成长,所以我们现在联合了行业内顶级的咨询机构,面向企业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沟通和学习平台,以便于快速获取经验,快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而在进入具体方法实践的阶段,曹赟认为,新能源数字化体现在管理节能为先。因此,“针对一家企业,我们会通过建设一个能耗监控平台,帮助企业梳理其目前的碳排放量现状和碳资源,包括用电、用气、用水……全部统计出来并数字化,从而帮助企业清晰了解自身现状。”曹赟认为这一步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现状的统计和梳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了解自身情况,明确项目目标,提高项目最终的成功率。
最后一步,也是最后项目落地实现的关键一步:落地实施。“第三个阶段我们就真正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工具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企业的业务场景,做更加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曹赟说,经过了前面在战略规划阶段取得的统一认识,以及在实践方法阶段对项目目标取得的共识,在具体实践的阶段,针对不同行业用户的场景化服务,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作为一整套逻辑方法的最终呈现,在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过去一年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基于对这些领域企业本身业务特点和需求的深刻理解,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总结提炼了面向不同业务场景的具体技术实现路径。
例如,在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传统优势领域金融行业来说,这类企业用户常常需要管理遍布全部的分支行,而其中对于分支行机房的统一管理运营又往往总是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方面,随着整个IT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不仅金融机构自身的IT技术架构日益复杂,而且用户对于金融机构在线业务的需求也更加严苛——不仅要求业务响应时间更短,还要安全性更好,业务的连续性要求更稳定……这些都使得金融机构各个分支行的数据中心承担了更多来自技术和业务层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用户而言,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力资源和专业知识,因此一旦所管理运营的分支行数据中心机房出现故障,只能通过协调大量供应商解决。
以往为这类企业提供的能源解决方案,常常都是通过一套基于模拟量的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采用各分支行独立部署的方式,通过短信进行远程告警,实现所谓的“集中统一”管理。很显然,这不仅从效率上难以满足这类金融企业的需求,极大降低了其业务的可用性,而且所有机房对能源的消耗也一直处于不可控状态。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提出:为这类企业提供“可视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来,实现对金融机构分支行机房的统一运维管理。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采用施耐德电气 EcoStruxure™ IT Expert 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集中管理客户分散在边缘场地的 IT 基础设施,随时了解设备和环境状态,并将客户各个层面的关键数据上传云端。进而,通过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 远程专家服务(简称EAA),帮助客户实现对关键基础设施的7*24主动监控、应急事件闭环跟踪、故障预检等,从而实现在客户和第三方专家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展开故障的判断和排除工作,减少了故障修复时间,提高了业务连续性。同时,通过收集汇总分散在各个分支行的运行和维护数据,为用户的运维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从而使得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更加有的放矢,进一步促进数据中心实现高效低碳的运维。
与金融行业类似,制造业是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另外一个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领域;但是与金融行业不同的是,制造业与能耗关系更密切的业务场景,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
在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针对制造业提出的解决方案中,通过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及数字化运维平台EMS+能效管控加来帮助制造业企业用户收集其在业务过程中的能耗使用情况,进而再通过该平台实现各类能耗数据的自定义化的呈现、分析。“如果用户拥有大量的第三方自动化系统,如DeltaV、西门子、Rockwell、Honeywell等,我们就会通过AVEVA PI System平台的兼容性,采集这些自动化系统中产生的能耗及相关业务数据,并将这些信息与数据与客户共享,从而为客户的能耗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曹赟说。
曹赟反复强调:“我们这套帮助企业用户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闭环服务,也会被应用到其他各个行业的企业当中:其他行业的业务场景也许与金融行业、制造行业都不同,但是通过我们提供的一整套逻辑和方法,最终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其他的平台和工具,来帮助企业实践针对其业务场景需求的节能减排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据最终用户客户统计,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相关方案实施后,在金融行业,需要第三方工程师到达现场进行故障处理的次数降低70%,仅有30%的故障报警需要工程师到达现场进行处理,同时,客户安排内部运维人员陪同第三方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故障处理的次数也同步大幅减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营以及减碳减排。而在制造业领域,“通过我们的服务,制造业企业一般能够节能20%~30%。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基本在5年时间里,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还会有一定的盈利——这对于制造业来讲是相当可观的。”曹赟说。
写在最后
如果说以往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都是企业社会责任范畴,都是基于企业反哺社会的考量,那么现在所讨论的可持续发展,真的就是与企业自身业务密切相关且会影响其未来发展规律的战略性投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已经认清了这一点。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何真正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更多企业目前最困惑的一个问题。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与施耐德电气合作,从碳咨询入手,构建了一个从理论咨询到方法论,再从方法论到技术实践的清晰闭环服务,实际上在降低企业实践可持续发现战略的门槛和风险,给了其一个可以自主决定和掌控的节能减碳的清晰路径。
推荐阅读:叶紫